京津冀空气污染源解析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与河北实施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确保了空气质量良好。不过,正如北京市环保局的一份报告而言,这些措施都属于课题研究性质,没能坚持下来。连续数年来,盘旋在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天气,让这一措施又被激活。

  只是在后奥运时代,连机动车尾气排放占空气污染物的比重都无法确定,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如何能像奥运时那样坚决、有效呢?

  近日,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透露,今年6月以前,北京、天津、石家庄将完成污染源解析;今年年底以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重点区域全面完成源解析,并将对公众发布。分清污染物的来源才可对症下药,此举或可为京津冀联防联控大气污染破题。

  奥运时期的大气治理

  “大家对2008年尤其是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的空气质量记忆犹新。”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方力曾经这样表示,“总体而言,奥运会期间的空气状况是我们今后的目标,也是我们新的标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的空气到底有多好?北京市环保局公开表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明显,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刷新了北京十年以来同期空气质量的最好纪录。

  再看看北京的近邻河北省的空气质量。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08年8月8日至24日,河北涉奥7市空气质量全部达标,其中一级天数平均达到 12天,占全部天数的70.6%,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7天,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同比下降33.6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同比下降39.83%、29.68%和27.06%。

  这两个现象并不是孤立的,早在那时,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的空气质量相互影响已经成为了共识。环保部官员表示,大气污染带有区域性。为此官方甚至建立了一个课题组,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环保部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6省区市,成立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协调小组,共同制定空气质量保障措施。

  奥运时治理空气的举措可谓铁腕。首先改善能源结构,加强煤烟型污染治理。中心城区1.6万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天然气供应量从2000年的11亿立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47亿立方米。完成了四大燃煤电厂脱硫除尘脱硝治理和400多台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除尘治理。

  其次严格新车排放标准,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分别于2002年、2005年、2008年执行国、国、国机动车新车排放标准。组织按照“绿标”与“黄标”两种标志,实施机动车分类管理。对黄标车实施道路限行,加快淘汰老旧高排放车辆,累计更新淘汰了5万多辆出租车、1万多辆公交车。2008年6月底前,公交、出租、邮政行业黄标车基本完成淘汰治理。

  进而调整工业结构,加强工业污染控制。2001年以来,调整搬迁了市区144家污染企业,关停了郊区所有水泥立窑、砂石料场和黏土砖场、东南郊地区所有化工企业、二热和三热的重油燃煤发电机组,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严格施工管理,加强扬尘污染控制。

  针对北京市近年来每年城市建设规模在1亿平方米左右,施工扬尘污染突出等问题,北京制定了施工工地环保标准,建立了环保、建委、城管等部门的扬尘污染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全市所有施工工地的执法监管,有效地控制了施工扬尘污染。

  这还不算,在环境保护部的指导支持下,北京、天津、河北启动了区域联动应急预案,对1000多家企业实施了停限产,这才有效遏制了污染浓度上升,确保了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良好。

  后奥运实施的联防联控

  尽管如此,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仍然遭到了吐槽。英国媒体报道称,科研机构的数据表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空气污染程度是历届奥运会最高的,甚至达到悉尼奥运会的3.5倍,运动员和观众都处于危险级别的烟尘中。

  这一说法遭到了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主席高斯帕的否认,他说,国际奥委会一直在跟环境保护权威机构密切合作,毫无疑问他们对北京奥运会的空气观测手段和空气质量都非常满意。

  但不管怎样,奥运过后空气污染日渐加重,而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深受其害。因此,与其纠结于十天半月的空气质量,不如思考奥运会给治理空气污染带来了什么。

  奥运会期间的联防联控措施成为经验,环保部的官员表示,北京奥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非常有效,这些措施大部分是长效的,到奥运会之后还要继续实施。该官员同时还表示,在奥运会期间临时采用这些措施,在奥运会之后不一定原封不动地全都执行。

  事实是,这些措施并没有得到继续实施。这也有了此后愈演愈烈的雾霾天气和民间兴起的观测身边PM2.5行动,终于倒逼政府重新启动防控措施。

  关注国家、各省市的行动举措,不可谓不积极、不迅速。建立PM2.5监测网络,24小时公布空气质量指数,机动车限号、煤炭工业外迁,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行动计划》,各地的办法也纷纷出台。

  事实效果如何?后奥运时代,不能动辄近千家企业停产。应急措施并没有应急,空气还是靠风吹。对于这一现状,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表示,这些应急措施会很大程度上减缓这种重污染天气的恶化,但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并不是采取了应急措施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应急措施不能应急,它的意义何在?陈振林解释了它最大的作用,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中小学生停课以保护生命健康。

  那么为什么应急措施不能应急呢?重要的原因是对于空气污染的研究仍然不够。从目前的汽车尾气排放占空气污染物比例之争中可见一斑。

  2013年12月份,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汽车尾气所占比例不到4%。这一说法遭到了北京市环保局的否定。

  北京环保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每年汽油消耗400万吨,柴油消耗200万吨,这600万吨油消耗了,燃烧排出废气,且所有都是低空排放,处于人呼吸的范围内,不可能只有4%。他们认为占到22%。

  近日环保部表示,2014年6月以前,北京、天津、石家庄将完成污染源解析,这也从侧面证实对于污染源的构成没有足够的研究。

  2013年10月下旬,京、津、冀、晋、蒙、鲁六省区市领导在北京共商区域协作、联防大气污染。会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明确。

  不过截至目前,各地还是根据当地的空气质量选择应急措施,而并没有任何的联动。这也使应急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根据环保部提出的进度表,2014年6月份以前,北京、天津、石家庄完成空气污染源解析初步结果。2014年年底以前三个重点区域,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都要完成源解析初步工作。环保部将把这些结果上报国务院。环保部门将根据源解析结果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污染控制。此举也许能够为区域联防联控空气污染破题。

  联防联控要多重考虑

  事实上京津冀地区现在面临的严峻形势还不仅仅只有大气污染,去年3月,一份京津冀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目前京津冀地区在人口规模、水资源和生态方面都有超载。1.12亿,这是京津冀区域2015年预计将达到的人口,但是根据测算,到2015年,京津冀地区人口最大承载力仅为9800万人,人口规模已超出区域承载能力。

  同时,京津冀地区内部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曾表示,不管是经济发展的水平,还是污染防治的水平,千差万别,相差的太多了。

  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行政手段治理空气污染能否长久,是普遍关心的问题。高污染企业关停并转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衍生问题,比如工人下岗、失去收入来源等等社会问题,也不可忽视。

  京津冀各地政府都已经向空气污染宣战,与此同时,2013年10月中旬,财政部发布消息,中央财政已安排50亿元资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具体包括京津冀晋鲁和内蒙古6个省份并重点向治理任务重的河北省倾斜。

  目前治理空气的行政手段越来越多,应急措施越来越快,可是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照仍然不够。假如不能够合理解决这个问题,很难保证空气质量不出现反复。许多专家都曾提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个机制,能在更高层面统筹协调。

  污染源的解析只是京津冀联防联控大气污染的第一步,如何根据区域内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举措才是治理空气污染的关键。

  从更大范围来说,“治理雾霾,京津冀地区无法做到"独善其身",除了进行根本的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减少煤炭消费外,更大范围的区域联控很有必要。”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黄玮认为,山西、内蒙古等京津冀周边省份需要联合防治。

| 发布时间:2014.01.06    来源:燕赵都市报    查看次数:1767